我用上、中、下3篇文章分析送孩子出國唸書的最佳時機,除了(上)篇 的出國留學時機(出生在國外~唸小學)、以及 (中) 篇 的「出國唸國高中」以及「出國唸大學」之外,現在要講到最終階段=「出國唸研究所」。
《 選擇4:讓孩子國出國唸研究所 》
對於台灣大部分趨之若鶩、想盡早把孩子送出國唸書的父母們來說,「等到研究所再出國念」這個做法根本就是「輸在起跑點上」。
這樣的想法、其實不正確。
以我們家的實際狀況舉例,我們三個孩子和爸媽一起舉家搬到美國;當時,我已經大學畢業、大妹是高中畢業、小妹則是剛唸完國中二年級。13年後的今天,我們回頭看走過的路,實在是感觸良多。
如果以出國13年後的長期觀察看來,我們家3個孩子在學業和事業的表現不相上下,各自在不同的領域中、開心又努力地工作著。
但是,如果以剛搬去美國的前5-7年來評估,我們家3個小孩在美國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、出國初期所遭受到的挫折感和辛苦程度如下(由大到小排序):
小妹最辛苦★★★:
在台灣唸完國二、去美國念高一 (因為美國有許多學區是國中只念兩年、高中唸四年,所以台灣的國三就變成美國的高一)
大妹次辛苦★★:
在台灣念完高中、去美國念大學。
我相對最輕鬆★:
在台灣念完大學、去美國唸研究所。
其實,上述說的「我相對輕鬆」或許太過輕描淡寫了,因為我本身在美國所經歷的學制潛規則、以及政府對於專業國考的種種不明文規定,讓我在那裡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東碰壁西撞牆的,才終於因為一點「好運」而順利達成我的目標。
經過以上說明,大家應該就不難想像我兩位妹妹「比我更辛苦」會是什麼程度了。
(我們三個在美國發展到心路歷程可能三天三夜都講不完,所以在此略過、回歸主題↓)
簡單來說,不論在求學的那一個階段(國小、國中、高中、大學、或研究所),從台灣過去美國唸書、一定難免會碰到學制銜接的問題,除了孩子的「英文程度」是個挑戰之外,孩子的「個性發展」更是難以掌握的因素。
「在台灣念完大學、出國唸研究所」的我,之所以會相對輕鬆,主要原因有2個:
1. 我去美國的時候、已經比兩位妹妹多唸了四到七年的英文。
2. 已經大學畢業的我,已經渡過了自我摸索的青少年時期,所以對於自己的進修和工作方向都很明確。
再者,如同我在 (中) - 中學/大學篇 文章中所提到的:
因為台灣的課業難度較高、所以當孩子拿台灣的成績單去申請美國的學校時、其實很吃虧,因為明明實力遠勝於美國學生、但是成績單上面的數據卻沒有他們漂亮。(真是無語問蒼天啊啊啊啊~)
很幸運的是,因為我申請的是美國研究所、而非大學,所以成績的重要性就相對降低了一些;也因此,我在申請過程中被學校卡關的部份比妹妹來得少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一般人認為美國學制最誘人的地方、就是它的自由度;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,「自由度」如果要對孩子有利,最好的前提是:孩子在學業上已經有明確的目標、而且還要具有足夠的執行力;
如果太早給孩子學習上的自由度,在他們心性未定的年紀、如果身邊又沒有適當的引導,美國這個花花世界是很容易讓人誤入歧途的。
當然,孩子出國唸書、去得早不如去得巧(上)(中)(下)這三篇文章,只是基於我自身在美國加州生活、求學、工作多年的經驗分享;美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,各州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風俗民情,所以我所描述的只是冰山一角,給大家當個參考罷了。
實際的情況都還是要看孩子本身的個性、英文程度、主修的專業不同、家庭背景( or 口袋深淺)、甚至是在國外有沒有碰到貴人提點,都會是影響「孩子在國外發展是否順利」的重要因素。
就像我在出國深造7大迷思,你也深陷其中嗎? 結尾時提到的:
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,不是要嚇得大家不敢送孩子出國深造,相反地、是希望可以讓父母和孩子們多點心理準備、知道自己將會面對的挑戰和困難。
就像我很喜歡的一句英文諺語:
Hope for the best and prepare for the worst.( 存最好的希望,做最壞的準備)
當眼前有大好的氣象時、我們應該樂觀前景,但是也要有應變意外和挫折的準備。
祝大家出國順利!
本系列文章歡迎參考:
【美國文化】孩子出國唸書、去得早不如去得巧 (上) - 概念篇
【美國文化】孩子出國唸書、去得早不如去得巧 (中) - 中學/大學篇
【英文學習】學習英文3撇步 — 挑對教材、選對主題、用對方式!